首页|杭网原创|房产|汽车|图库|宽频|娱乐|旅游|数码|家居|公交|时尚休闲|消费头条|新闻|论坛
  • 新闻热线: 0571-85053790
  • 传真:0571-85055071
  • 合作邮箱: 1975330339@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杭网娱乐 > 文化新闻
浙young识文脉丨穿汉服看五千年丝绸文化 西湖边有座宝藏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07-21 19:24:40 星期五   潮新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你找找看在哪里。”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地图前,一位家长正向小朋友解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诗句中的“阳关”位于玉门关以南,在如今的甘肃敦煌附近,是古代出塞的必经之地。

近日,“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吸引了大批敦煌文化和丝绸文化爱好者。“为了回应观众的看展需求,从昨天起我们的展览延长了一个半小时,预约人数也从原来的4000名增加到了6000名。”7月19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楼航燕向记者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最近暴涨的客流。

观众在展厅内参观。潮新闻见习记者 田雨阳 摄

如楼航燕所说,早上九点开馆前后,已有许多游客到博物馆门口等待,迫不及待地想进馆参观。在往来游客中,年轻人占据了大多数,他们或慕名而至,或种草打卡。王敬礼是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趁着假期他和家人来杭州旅游。“江浙自古盛产丝绸,这次正好来杭州学习下中国丝绸的历史。”在展厅内,王敬礼看到各式各样的丝绸服饰,“在这些服饰的纹路设计上,不仅有汉族文化的烙印,还能够发现民族融合的迹象,这让我感到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透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文物,王敬礼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沟通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展厅另一侧,12岁的任轩葆正在观看绫、罗、绸、缎等不同丝织技法制作的丝绸纹样。“每次到西湖附近玩都会路过这里,非常好奇丝绸博物馆里有什么。”这是从小在杭州长大的任轩葆第一次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中央的旋转楼梯、古人用的丝绸腰包、褡裢等日常用品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厅的旋转楼梯很像流动的丝绸。我还看到了很多精美的丝绸制品,感觉古人非常伟大。”

来自福建的高中生张家瑞是摄影爱好者,正拿着相机拍摄自己喜欢的展品。他对明代的飞鱼服印象深刻,“这是以前锦衣卫穿的衣服,从来没见过!”此外,记者在展厅内看到一个现代化的互动装置吸引了许多观众。一名小朋友站在指定地点,正在面向大屏幕挥动右手,选择地点、建筑、图案……之后,文物的详细信息和放大图像便出现在屏幕里,观众们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各类文物。

“除了内容丰富翔实的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内的一系列参与体验类活动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楼航燕介绍,博物馆推出的女红传习馆受到了很多年轻人和亲子家庭的喜爱,“可以体验印、染、绣、编等不同的工序技法,比如教孩子们用植物染出不同的颜色,学习不同的编织方法、刺绣的针法等等。”

在丝路馆展厅一楼的编织体验坊,来自江苏的观众马丹带着孩子编织手饰,“大人、青少年都可以参与编织。我还带着孩子玩了图画填色,这个适合年龄段较低的小孩子。”马丹觉得,博物馆推出的活动照顾到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非常贴心。行至结尾,马丹给孩子购买了一套盖章文创,上面印有各种各样的丝绸纹样,“可以把好看的丝绸图案盖在印章上带回家,很有意义。”

精彩的展览、富有科技感的互动装置以及策展团队讲解,让中国丝绸博物馆成功“出圈”,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一直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非常重视如何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让年轻人在博物馆里有收获。“博物馆里有文物来讲故事,非常生动。”楼航燕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场馆,可以说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在博物馆工作30余年的楼航燕发现,近几年走进博物馆的年轻人和亲子家庭越来越多,“尤其是小孩子,以前是学校组织来的,现在年轻家长带着孩子来的占了很大部分。”

除了常态化的展览和公众教育活动,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举办的汉服节更是吸引了各地的汉服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以其华美、清丽“俘获”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从2018年开始,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春季都会策划为期两天的汉服节。“去年的主题是汉晋风流,今年的主题是传统佳节,汉服节期间不仅有服饰表演走秀,还有大咖学术讲座、汉服爱好者分享会、集市和游园会等活动。”楼航燕介绍,通过持续举办汉服节,如今中国丝绸博物馆吸引了一群粘性非常强的年轻粉丝,“未来汉服节的主题将转向汉服与当下时尚的衔接,让传统文化与流行更好地结合,让更多年轻人走近博物馆。”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田雨阳 记者 杨烁 实习生 裘伊涵    编辑:钟一鸣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你找找看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