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杭网原创|房产|汽车|图库|宽频|娱乐|旅游|数码|家居|公交|时尚休闲|消费头条|新闻|论坛
  • 新闻热线: 0571-85053790
  • 传真:0571-85055071
  • 合作邮箱: 1975330339@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杭网娱乐 > 文化新闻
张晓风新著《麝过春山草自香》简体字版出版 从美好中呼吸一缕馨香
发布时间:2023-05-05 10:28:30 星期五   浙江日报

张晓风,享誉华语文坛的古典文学学者、散文家、戏剧家、评论家,有多篇经典作品入选海峡两岸的中学教科书。作家余光中评论她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诗人席慕蓉赞她“眼眸清澈,已能通人言兽语”,天地万物都在她的笔下和心中;美学家蒋勋描述重读她的旧文,形容那些文字“在春茶的新新的喜气得意的滋味里,一一在沸水中复活了”。

张晓风新著《麝过春山草自香》2022年在台湾发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了简体字版,书中收录她近几年新创的52篇散文作品。

张晓风出生于1941年。从1966年,她的第一本书、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出版算起,已经过去57年了。而张晓风的文学创作生涯,要远远早于1966年,出版的各类体裁专著,尤其是散文集多达几十部。这样漫长的写作生涯,是她笔耕不辍的一生坚持和其健旺充沛的创作力的见证。

被岁月滋养的作家,可以从一条潺潺溪流,慢慢涵容成一片宁静湖泊,最终成为壮阔浩渺的大海。于人,漫长岁月对于张晓风来说,是跨越了青春曼妙,穿行了岁月风华,与命运的坎坷直面;于文,则是题材、风格和境界的一次次拓展和突破——从闺阁到家国,从自为到自觉,“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有评论者指出,“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

一生阅历丰富如许,处于人生晚景的张晓风的“故事树”愈发枝繁叶茂;长达一甲子的创作生涯,修辞立诚,“幽默感”成为她的主动追求。举重若轻的精思妙语,又常会令人会心莞尔。

“这是我写作生涯中的‘倒数’第几本书?我不知道。”张晓风在书后记中如是说。而勤力如此,执着如此,挚爱如此,所有读者都有信心期待她的下一本、另一本、更多本……

在《麝过春山草自香》的序言中,张晓风自陈:“曾经,有个春天、有座春山、有条小径、有一带百转千回的芳草画下不可思议的轨迹,曾经有对公麝母麝留下它们的爱情印记,那令人肃然凛然的生之悸动,那唤醒某些生命内心深处的神界芳香。我,也是小草一茎吧?当巨大的美好经过,我甚愿亦因而熏染到一缕馨香。”这段话,是作者对书名的阐释,也可看作她对书写、对人生的一种诗意认知。

去感知、去描写“巨大的美好”,以获得自己的“一缕馨香”。让这缕馨香以书写的方式获得永恒,让更多的人也能呼吸到这缕馨香,似乎也契合了张晓风的生活方式和对于写作的日常坚守。

新著中,她写在火车上阅读、喝枝茶、种橘遮阳、收藏“美丽废物”的小而微的日常生活;也写她对自然万物、对濒危动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大而广的悲悯和哲思。在日常和无常、在生生不息与永远逝去之间,张晓风以她“洞悉与悲悯的智能”,提出要像“万物伙伴”一样去过“素朴而天真的生活”,人跟“大自然”之间重新建立“自自然然”的关系……

张晓风以笔传心,在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纷繁关系中昭示了一种感知生活、直面生活的方式:向内让自己的心简单而安定,向外让外在的世界以它本来的样子存在,与这个世界宁静而自然地相处。

《麝过春山草自香》亦不失为张晓风的一部私人阅读史、私密的“文学恋爱史”。作者谈写作的要义,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如何做起散文,谈赤县神州“荷锄又荷笔”的女诗人,谈她身边的写作人,谈粤语、甲骨文和活在字典里不再在日常中使用的文字,谈《花间集》,谈“手写汉字”的情结,在在都是对于写作本身的探求,对于汉字、古典文学、“垂直中国”的别开生面的探求。

“垂直中国”一语是张晓风所创,是相对“汽车、机车、脚踏车、动车、快车、飞机可以抵达的版图”的“平面中国”而言,“是用铁锹或挖掘机挖土机直直往下挖,挖一米、两米、三米、四米……那时候,秦呀、汉呀、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就一个一个蹦出来——我喜欢的是这一层又一层的全体黎民的家谱家藏……”

挖掘“垂直中国”,擦拭传统文化的微尘,回望所有中国人的来时路,是张晓风的兴趣和一生志业所涵养的愿景。藉由她的笔,在对一个字、一句话、一本书的传写中,传统在一点点复活,逝去的辉光在一点点点亮。

对创作而言,出入古今,追寻古典文艺的一缕馨香,让张晓风的写作时空更加阔大,意蕴和意境更加醇厚辽远。书中无论是专门论及或旁及古典文化主题的文章,还是愈来愈浑融一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语言表达,抑或对于幽默的写作风格的开掘,都显示了她深厚的学养。

如她自己所言,“好媒体、好杂志、好书,都不须光灿夺目、光明万丈,它只是黑暗中幽微的烛照,是温柔的、持恒的、不动声色的、小小的洞彻和通透……”这本书亦是她对古典文艺幽微的烛照与洞彻。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通讯员 余慧敏 记者 严粒粒    编辑:钟一鸣